-
西安新城区政银携手举办中小企业融资对接会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
为深化政银企合作,优化区域营商环境,促进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,交通银行陕西省分行联合西安市新城区政府于2024年举办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推进会。会议聚焦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,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,搭建银企高效对接平台,为辖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。 一、多方联动搭建金融服务生态圈 2024年召开的推进会汇聚了新城区科技局、新城产业园管委会、多家担保机构及60余家中小企业代表。会议以"精准赋能实体经济"为主线,交通银行陕西省分行现场解读了四项特色信贷产品: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"科技贷"提供最高额度信用贷款;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"劳密贷"优化审批流程;基于不动产抵押的"快捷抵押贷"实现48小时放款;依托纳税数据的"税融通"为诚信企业提供纯信用融资。担保机构同步推出风险分担方案,形成"银行+担保+园区"的三维服务体系。 二、创新产品破解企业融资结构性难题 交通银行陕西省分行近三年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超百亿元,其中2023年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速达35%。此次重点推介的"科技贷2.0"版本,将知识产权质押率提升至60%,并配套投贷联动服务;"税融通"产品依托税务大数据,将授信额度与企业纳税信用等级挂钩,实现"以税定贷"。新城产业园现场签约的某智能制造企业,通过"科技贷+担保"组合模式获得800万元融资,有效缓解了研发投入压力。 三、政银协同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新城区政府2024年出台的《稳经济促发展十条措施》明确,对银行为辖区企业提供的首贷、信用贷给予1.5%贴息补助。此次推进会同步建立了三项机制:定期银企对接会机制、融资需求清单动态管理机制、政策性担保快速响应机制。数据显示,新城区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中,获得金融支持的企业存活率较未获贷企业高出22个百分点。 四、综合金融服务赋能产业升级 交通银行陕西省分行构建的"融资+融智"服务体系,除信贷支持外,还提供跨境结算、供应链金融、上市辅导等增值服务。2023年该行联合券商、律所为辖区25家企业提供免费上市咨询,其中3家已启动新三板挂牌程序。新城产业园管委会负责人表示,政银合作的"园区贷"产品已帮助园区内70%的规上企业完成设备升级改造。 此次推进会现场达成融资意向金额逾五千万元,后续将通过"线上平台+线下服务点"持续对接。交通银行陕西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强调,将坚持"服务地方经济、深耕区域市场"的定位,未来三年计划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投放三十亿元,助力新城区打造西北地区产融结合示范区。
2025-08-07
-
【新城区招商】今日头条创作空间落户西安曲江新区助力文创产业发展
曲江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今日头条创作空间项目,进一步强化区域双创服务能力。该项目聚焦文化创意与AI大数据领域孵化,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,标志着西安文创产业生态再升级。 一、项目定位与核心功能 今日头条创作空间(西安)选址于曲江新区大西产业园凯颐大厦,是继北京、上海后全国重要布局节点。其核心功能包括: 1.重点孵化文化创意类项目,涵盖短视频、数字出版、IP开发等垂直领域; 2.拓展AI大数据技术应用场景,推动内容生产与智能技术融合创新; 3.提供标准化办公空间及专业设备,配套法律咨询、投融资对接等增值服务; 4.通过"线上资源+线下活动"模式,辐射非入驻创作者群体。 二、曲江新区双创载体建设成果 作为西安"5552"双创格局的核心承载区,曲江新区已构建多层次孵化体系: 1.建成曲江创客大街、369互联网双创基地等63个特色空间载体; 2.累计投入使用面积超百万平方米,形成从初创孵化到规模发展的全链条服务; 3.吸引超1.8万家文化创意企业集聚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百余家; 4.通过北大科技园等产学研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。 三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效应 今日头条创作空间的落地将产生三重联动效应: 1.强化内容创作与曲江影视、文旅资源的深度结合,例如大唐不夜城IP开发; 2.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示范,如虚拟现实导览、智能内容审核等; 3.完善"科技+文化"融合生态,助力西安建设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。 四、未来发展规划 曲江新区将持续优化双创环境: 1.扩大政策支持范围,对优质文创项目给予场地租金减免等扶持; 2.搭建文化数据共享平台,提升内容创作效率与精准度; 3.联合高校开设数字内容创作课程,培养复合型文创人才; 4.探索建立跨区域文创项目合作机制,辐射关中平原城市群。
2025-07-31
-
陕西自贸试验区打造常态化研讨交流机制助力招商引资新发展
近期,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建立常态化研讨交流机制,旨在通过加强西安、西咸新区和杨凌示范区三个功能区的沟通协作,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,促进招商引资效率和区域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。这一机制由西咸新区管理委员会倡议,西安管理委员会、西咸新区管理委员会、杨凌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协议启动,标志着一个基于每季度轮流主办活动的制度性框架形成,重点聚焦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路径的创新实践。 一、背景与机制建立缘起 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设立以来,肩负“为国家试制度,为地方谋发展”的核心使命,致力于探索制度创新和贸易便利化路径。在自贸区发展进程中,西安、西咸新区和杨凌示范区三个片区各自积累了独特优势,例如西安市在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方面较为突出,西咸新区聚焦于空港经济和金融服务,杨凌示范区则在农业科技领域具有领先地位。然而,三者间缺乏系统化沟通平台,限制了资源共享和整体效率提升。为应对这一挑战,自贸区管理机构积极响应扩大开放的国家战略需求,于2023年通过西咸新区管理委员会发起倡议,联合签署了构建常态化研讨交流机制的协议。此举不仅强化了区域协同,也为招商引资营造了更优环境,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,标志着自贸区运作步入深化阶段。通过官方渠道如陕西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的公开说明,该机制旨在弥补以往碎片化合作的不足,为整体自贸区发展注入新动力。 二、机制运作规则与框架内容 根据签署的倡议书,常态化研讨交流机制核心内容包括定期会议制度和多方参与流程。第一,确立每季度轮流主办制,由西安、西咸新区和杨凌管理委员会依序主导活动组织和议题设计,确保每个片区均有均衡发言权和资源调配权。第二,活动范围设定为包括主题研讨、案例分享和政策辩论等多元形式,每次会议可根据实际需求邀请陕西省省级部门、权威智库机构和高校研究团队参与,以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。第三,运作框架强调实践导向,例如聚焦自贸区具体改革任务,如优化营商环境、简化审批流程等,避免空泛讨论。陕西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在发布中明确,该机制非临时举措,而是制度化设计,要求每次活动产出建议报告并纳入自贸区年度规划。同时,为确保真实权威性,框架参考了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指南中的最佳实践,结合了陕西省自贸区网站公开的过往合作案例,不强求数据量化成果,重点突出操作性路径。 三、核心任务与协同发展方向 倡议书明确设定四项目标任务,推动研讨交流机制服务于自贸区整体提升。第一,紧紧围绕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国家要求,共同商讨自贸区未来发展方向,例如在数字经济和高科技领域探索投资便利化新模式,以吸引国际企业落户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。第二,拓展创新发展思路,要求各片区基于自身定位协同攻关,如西安市可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强化技术转移,西咸新区侧重跨境贸易试点,杨凌示范区深化绿色农业国际合作。第三,强化区域合作和引领作用,机制鼓励三省片区联合申报国家级项目,打造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的产业链集群,避免各自为战。第四,在持续评估基础上,解放思想、大胆探索新制度,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,最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果。官方资料显示,这些任务源自国家对自贸区的整体布局,如国务院印发的自贸区深化试验方案,陕西省通过该机制力求提高创新产出密度和招商引资吸引力,而非追求短期数据增长。 四、意义与长远影响展望 建立常态化研讨交流机制对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多重战略意义,将在制度创新和招商引资层面产生深远影响。首先,它奠定了区域一体化的坚实基础,通过制度化交流增强三片区协同性,降低政策摩擦和投资风险,助力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和项目进入陕西。其次,机制将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,强化自贸区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枢纽作用,促进诸如贸易便利化和金融改革的可复制经验输出至西部地区。官方预测,在后续深化中,该机制可能拓展到更多领域,如知识产权保护和数字经济融合,为招商引资创造稳定预期。长远看,陕西自贸区作为国家重要试验田,此机制有望成为其他自贸区借鉴的标杆,筑牢高质量开放经济的基础。基于陕西省自贸区年度报告的总结,该行动不新增成本负担,而是优化现有资源,确保真实可信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全局。
2025-07-28
-
【新城区招商】西安铁腕治霾再升级 高排放产业搬迁提速助力绿色发展
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,西安市以“铁腕治霾·保卫蓝天”行动为抓手,统筹环境治理与招商引资,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。2018年作为新一轮三年行动的开局之年,西安市通过严控高排放行业产能、加速企业搬迁关停等举措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生态基础。 一、强化产业调控严控污染源头 2018年,西安市针对煤化工、石油化工、水泥等十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施差异化管控。其中,主城区新城区、碑林区等六区全域完成相关企业清退,西咸新区及其他区县按20%比例推进搬迁关停。全市范围内,上述行业产能压减50%,重点削减颗粒物、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。此举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“2+26”城市大气治理方案形成联动,凸显区域协同治污决心。 二、科学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空间 西安市将企业搬迁与产业升级相结合,引导水泥、陶瓷等传统企业向循环经济产业园集聚。2018年三季度起,市级部门联合制定搬迁补偿、土地置换等配套政策,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。例如,部分砖瓦窑企业通过改造隧道窑工艺,实现能耗下降30%以上。同步加强招商引资准入门槛,严禁新建高污染项目,从源头遏制污染增量。 三、多维监管体系保障政策落地 为确保治霾措施实效,西安市2018年构建“线上监测+线下督查”双轨机制。依托网格化环境监管平台,对重点企业实行24小时排放数据联网监控;成立专项督查组开展不定期巡查,累计查处违规生产案件数十起。同时建立企业环保信用档案,将整改结果与信贷、税收等政策挂钩,形成长效约束机制。 四、民生协同共治提升环境获得感 在产业调整过程中,西安市同步推进散煤治理、机动车尾气整治等民生工程。2018年冬季采暖季前,完成城乡接合部10万余户清洁能源改造,淘汰老旧机动车数万辆。环境监测数据显示,当年西安市优良天数同比增加,重度污染天数显著减少,市民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满意度提升约12个百分点。 当前,西安市正持续深化治霾成果,将2018年经验延伸至后续年度行动中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,逐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,为西北地区城市群绿色转型提供实践样本。
2025-07-25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